中文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语言:中文
类别:教育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创刊时间:季刊
出版周期:季刊
国内刊号:CN51-1536/G4
国际刊号:ISSN1008-4142
邮发代号:1983
定价:元/年
出版地:四川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于1983年创刊,现为季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树立精品意识,增加社会效益为准则;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事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宗旨。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坚持“学术性、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注重学术质量,注重特色和品牌,开设的藏羌文化研究、区域经济·教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栏目颇受社会各界好评,特别是羌族文化研究更具有独特性。创刊至今有一定数量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取得了良好的办刊效果。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四川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四川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藏羌文化研究);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2007年首届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奖(羌学研究);2010年四川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二等奖;四川省高校社科期刊优秀栏目奖(羌学研究);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羌学研究);四川省高校首届特色科技期刊奖
重要通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正式更名为《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一)《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题名。文章标题应概括文章要旨,简洁、明确,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作者。题名下标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邮政编码。
(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摘要。摘要应提供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字数以200字以内为宜。
(四)《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关键词。每篇文章应选3-6个能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作关键词。
(五)正文。正文要求观点明确、立论新颖、论据可靠、语言规范通达,且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字数以6000字左右为宜。
(六)基金项目。若文章的产出有资助背景,应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含编号)。
(七)作者简介(含本篇其他作者)。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八)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文内注释应按正文中的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序号标注。
(九)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引用、参考的文献目录。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序号标注。参考文献请注明原作者姓名,书名(含卷、册、章)或文章名,出版地,出版社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版别、期数),页码。
(十)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来稿若在三个月内未见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律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十一)为适应信息化建设和扩大学术交流的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CEPS)和《书生数字期刊》。若作者不同意收录上网,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酌情处理。
(十二)来稿须为未经公开发表之作,严禁抄袭、剽窃(本刊已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请勿一稿多投。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若作者不同意对稿件内容作任何改动,请在来稿中说明。
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探索和石棺葬文化的研究,无法回避“戈人”问题。结合民族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对戈人、蚕丛、冉駹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主人与远古的蚕丛、古代的冉駹、当代的日玛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作者:耿少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5.12汶川大地震后,在汶川、茂县、北川等重灾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重组家庭,其中有不少是由羌族同胞构成的重组家庭。羌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特殊习俗。研究表明,羌族特有的性习俗、性审美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得震后羌族受灾民众的家庭重组阻碍更小,重组家庭更加稳定。
作者:胡晓萍; 何光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羌历年”是羌族民众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各地区的民俗活动也不尽相同。羌历年于2008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13年11月,笔者有幸亲历了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的羌历新年,深感羌族民众的热情与好客,以文述之。
作者:邹莹; 王明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瓦尔俄足”以自身独有的形式美感和独特文化魅力为《云朵·萨朗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作过程中对“瓦尔俄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艺术特色的教学实践,体现出“瓦尔俄足”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劲的生命力,论证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就是不断地创新发展。
作者:陈兴龙; 陈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澄江阳宗关索戏是中国一个古老和独立的戏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审美和研究价值,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目前却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论文从关索戏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关索戏传承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作者:张力尹 刊期: 2014年第04期